【內科專欄】尿頻,尿急,尿不禁?田宜民醫師教你按摩四個穴道預防尿失禁
產後的婦女、更年期之後的婦女,常常會有尿失禁的現象。攝護腺肥大的長者,也會有急尿、滴尿的現象。像要改善尿失禁,光是吃藥其實效果很有限!針對輕度肌肉鬆弛型的尿失禁,平日除了可以多做凱格爾運動增加括約肌的緊實度外,田宜民醫師要來教大家利用穴道按摩的方式來做日常預防尿失禁的保養
尿失禁的西醫觀點:
尿失禁在西醫診斷上可分成4大類型,包括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
1.應力性尿失禁是最常見的類型,好發於產後與更年期女性。主要症狀是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漏尿,原因與骨盆底肌肉鬆弛或尿道外括約肌缺損有關,所以只要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提重物,腹壓一增加就會漏尿。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尿急忍不住而漏尿,好發於年長者,以及腦中風、脊椎神經損傷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膀胱過動症患者,主要是逼尿肌過動所致。
3.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兼具應力性尿失禁與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包括咳嗽漏尿,並且會因尿急憋不住而漏尿。
4.滿溢性尿失禁是指膀胱無力,由於剩餘尿液太多,致使膀胱過分飽脹而漏尿。好發於糖尿病引發膀胱神經病變,膀胱收縮無力的患者。
中醫如何看待尿失禁?
尿失禁在中醫古籍屬於「遺尿」、「小便不禁」等範疇,病位在膀胱,與腎、脾、肺、三焦等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密切關係
中醫治療思考方向認為與脾腎氣虛有關
中醫認為的腎主宰生殖和泌尿系統的生理功能
腎的功能失常(泌尿系統失常),就會造成頻尿漏尿
中醫認為的脾主宰肌肉
若脾氣虛,肌肉不受約束,就容易下陷無力,水液不受肌肉的約束就會造成漏尿
腎氣弱(泌尿系統功能不足)加上脾氣虛(膀胱肌肉無法發揮作用),結果就容易產生漏尿
針灸治療
應力性尿失禁除了可以服用中藥來改善,針灸與電針也是中醫經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研究證實,針灸能調節與膀胱有關的腰骶部神經的功能,可使尿道括約肌張力升高與尿道阻力增加,增強骨盆底肌肉的收縮,因而減少漏尿,緩解尿失禁的症狀。
如果應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漏尿症狀若屬於輕度或中度,則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來提高療效
預防尿失禁的4個好用穴道
膀胱經的"中髎穴"與"會陽穴"
中髎穴位置:薦椎處倒數第二個孔洞
會陽穴位置:尾底骨旁開5分
透過針刺中髎穴可刺激薦神經叢,會陽穴則可刺激陰部神經,可促進骨盆底肌肉的縮放而改善漏尿症狀。
三焦經上「中渚穴」與「液門穴」
三焦經主管身體水分的代謝,因此適當按摩位於三焦經上的「中渚穴」與「液門穴」,可助於膀胱肌肉放鬆與調節
中渚穴位置:當手背第4~5掌骨間隙的前1/3折點處
液門穴位置:手背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