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中醫如何調理內分泌失調,幫助體重自然下降

2025/04/18

攝取天然與平補食材,能補氣養血、穩定內分泌

一、前言:中醫如何看待內分泌失調與體重管理

 

在現代醫學中,「內分泌失調」常被視為荷爾蒙分泌異常的結果,例如多囊性卵巢、甲狀腺功能失常、胰島素阻抗等。然而,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不僅是荷爾蒙的問題,更深層的原因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衡息息相關。
 

當肝、脾、腎等臟腑氣機紊亂,氣血運行不暢、代謝失常,就可能導致體重遲遲無法下降,甚至反覆復胖。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節食運動效果有限,甚至越減越胖。
 

中醫減重講究從體質出發,調整內在機能,恢復身體平衡,才能真正達到穩定而健康的減重目標。透過辨證論治的方式,針對個人狀況制定療程,不僅有助於調理內分泌,也能改善長期困擾的體重問題。

 

二、中醫視角下的「內分泌型肥胖」:不單是體質,同時也是系統性的失衡

 

許多人以為內分泌失調只是荷爾蒙波動造成的「單點問題」,例如:經期不規則、皮膚變差、突然變胖。但在中醫的系統觀點中,內分泌的問題不是局部出錯,而是「整體調控機制崩潰」的結果,這種狀況可稱為「內分泌型肥胖」。
 

我們常見的這些症狀,其實多半來自三大功能軸失調:
 

🔄 第一軸:消化與吸收軸失衡——營養進得去,但代謝不了

 

內分泌失調者常見腹脹、排便不規律、飯後疲倦、晚間食慾亢進等問題,代表消化吸收功能異常。中醫認為這是氣機運行失常所致,當食物無法被妥善運化,便會形成體內脂肪、水濕堆積,加重肥胖傾向。
 

🧠 第二軸:神經與情緒軸失衡——壓力內耗,代謝停擺

 

情緒波動大、焦慮、易怒、淺眠,是許多內分泌失調患者的共通經驗。壓力讓氣機鬱結,不僅干擾賀爾蒙分泌,也打亂食慾、睡眠與消化節奏,使代謝系統陷入失衡狀態,進一步推升脂肪囤積。
 

🌙 第三軸:睡眠與作息軸失衡——晝夜節律錯亂,燃脂節奏被打亂

 

晚睡、失眠、日夜顛倒會導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節律紊亂。中醫講「陰陽失調,臟腑失序」,長期作息失衡會使身體燃脂能力下降、脂肪合成增加,讓減重變得事倍功半。
 

這三大系統不一定同時出現,但常常互為因果,讓減重過程更困難。中醫調理的重點就在於從這些「軸線失衡」出發,進行多重調整,讓身體恢復自我調節的能力,進而讓體重自然下降。

 

三、中醫調理內分泌的主要方法

 

根據個人體質與內分泌失衡的根本原因,中醫會以多元療法進行調理,搭配中醫師專業診斷,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1. 中藥調理

 

補益肝腎、健脾利濕、疏肝解鬱。常用藥材如:柴胡、白朮、茯苓、當歸、黃耆等,目標為平衡臟腑功能、促進氣血流通。
 

2. 針灸治療

 

調整氣血運行,幫助荷爾蒙系統回歸平衡。常用穴位包括:肝俞、脾俞、腎俞、三陰交等,適合調理月經失調、多囊性卵巢等與內分泌相關的症狀。
 

3. 埋線療法

 

運用可吸收縫線埋入穴位,長時間刺激代謝系統,特別適合慢性肥胖、代謝症候群者,能有效加強「埋線減重」、「埋線減肥」的持久性與穩定性。
 

4. 經絡推拿

 

透過推拿疏通經絡,提升臟腑功能與氣血循環,適合水腫型、慢性疲勞型肥胖者,加強排濕與釋放壓力效果。
 

這些療法並非單一使用,而是依照中醫診斷結果進行綜合搭配,形成個人化減重方案。

 

四、日常生活與飲食調整建議

 

配合中醫療法進行內分泌調理時,生活與飲食習慣的建立同樣重要: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肝膽在夜間排毒,晚睡容易加重肝氣鬱結與荷爾蒙失調
 

 • 避免寒涼、油炸、生冷食物:這類食物會傷脾胃、抑制代謝
 

 • 攝取天然與平補食材:如紅棗、山藥、枸杞、黑豆等,有助穩定內分泌
 

 • 穩定情緒,舒緩壓力:冥想、深呼吸、瑜伽皆可協助調整神經與荷爾蒙反應


這些日常調整,是讓中醫療法發揮最大效用的基礎。

 

五、調理時間與效果說明

 

內分泌調理屬於長期工程,不應追求短期見效。
 

 • 建議療程時間:至少 2~3 個月為一個週期,視個人體質可延長至半年
 

 • 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初期便能感受到排便順暢、食慾平衡與體重下降,有些人則需耐心等待
 

 • 重點在於體內環境優化:當臟腑運作正常、氣血通暢,身體自然能恢復代謝與脂肪燃燒的機制

 

六、結語:從系統調理,打造易瘦體質

 

減重從來都不是只靠節食與運動的意志力比拼,尤其是當內分泌已經失調時。中醫強調「整體調理、恢復自癒」,從消化、情緒、作息三大系統全面調整,才能讓體重真正回歸穩定狀態。
 

選擇中醫減重,不論是透過埋線減肥、針灸調理或中藥支持,都不是「快速瘦」的捷徑,而是一條「讓身體學會怎麼自己變瘦」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