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中醫減肥也能不挨餓?破解五種體質的飽足瘦身法

2025/04/25

中醫減肥,不是節食挨餓,而是吃對食物、調理體質。以藥食同源食材入菜,讓你吃得飽也能瘦。
你是否也曾試過斷食、節食、代餐等各種方法減肥,結果不僅瘦得痛苦,還三天復胖五斤?許多患者來到門診時常說:「我真的吃很少,怎麼還是瘦不下來?」其實,關鍵不在於你吃得多寡,而在於你的體質是否適合這種減重方式。

本篇將從中醫角度帶你認識五種常見的肥胖體質,並搭配不挨餓的飲食調整與穴位建議,幫助你從根源啟動健康瘦身。
 

為什麼中醫減肥可以「不挨餓」?

 
與西方重卡路里控制、燃脂藥物的方式不同,中醫減肥強調從「體質」調整出發,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臟腑失衡類型對症處理。真正影響食慾與代謝的,是脾胃功能、氣血流通與肝腎平衡。當身體回到理想狀態,自然不會感到飢餓,也能更有效率地消耗體內脂肪。
 

體質一:脾虛濕阻型(虛胖型)

 
常見症狀:

 • 身體鬆軟、水腫明顯
 • 精神疲倦、胃口差
 • 排便較軟或黏膩

中醫解析: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當脾虛,濕氣內生,容易導致水腫型肥胖。

瘦身建議:

 • 飲食方向: 可選擇山藥、薏仁、紅豆等健脾利濕食材;避免生冷、甜膩食物。
 • 穴位建議: 足三里、脾俞,有助於補脾祛濕、提升代謝。
 

體質二:胃熱濕阻型(實胖型)

 
常見症狀:

 • 食慾特別旺盛,易暴食
 • 喜油炸辛辣,易口乾口臭
 • 排便偏乾或有便秘情形

中醫解析:

飲食不節、偏嗜辛熱,會導致胃中積熱、濕熱內生,形成「實胖」。

瘦身建議:

 • 飲食方向: 適合苦瓜、綠豆、冬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忌吃燒烤、炸物。
 • 穴位建議: 天樞、內庭,有助於理腸消食、降胃火。
 

體質三:肝鬱氣滯型(壓力型)

 
常見症狀:

 • 情緒起伏大,壓力性暴食
 • 脹氣、胸悶,月經不順
 • 體重起伏不定

中醫解析:

肝主疏泄,與情緒息息相關。當肝氣鬱結,易影響脾胃功能,引發暴飲暴食與脂肪囤積。

瘦身建議:

 • 飲食方向: 建議多喝玫瑰花茶、食用陳皮、佛手等疏肝理氣的食材。
 • 穴位建議: 太衝、肝俞,有助於疏肝解鬱、安神降壓。
 

體質四:氣血虛弱型(代謝低下型)

 
常見症狀:

 • 體力差,容易疲累
 • 臉色蒼白、唇色淡
 • 食量不大但仍難瘦

中醫解析:

氣血虛弱會導致代謝力下降,脂肪不易燃燒,也容易出現氣短懶言、頭暈無力。

瘦身建議:

 • 飲食方向: 可多攝取紅棗、當歸、黃耆等補氣養血的食材。
 • 穴位建議: 氣海、關元,有助於補氣固本、提升基礎代謝。
 

體質五:腎陽虛痰濁型(怕冷型)

 
常見症狀:

 • 怕冷、手腳冰冷
 • 下半身肥胖明顯
 • 小便清長、夜尿多

中醫解析: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水液代謝。腎陽虛則無力推動水液,易生成痰濁,堆積成脂。

瘦身建議:

 • 飲食方向: 溫補食材如核桃、羊肉、桂圓為佳;忌吃寒涼食物。
 • 穴位建議: 命門、腎俞,有助於溫補腎陽、提升脂肪代謝。
 

如何控制食慾?中醫這樣做

 
在減重過程中,「嘴饞」往往是最大的敵人。中醫透過以下方式達到食慾平衡:

 • 調理脾胃功能:從根本減少「虛餓感」
 • 耳穴按壓法:可刺激耳內的飢點、胃點,有助於降低進食慾望
 • 固定進食時間與咀嚼次數:提升飽足感並減緩暴食衝動

相較於極端節食,中醫減肥更著重身體內部機能的協調與穩定,從「不吃少量」改為「吃對東西」,讓瘦下來成為身體自然運作的結果。
 

結語:找回身體的節奏,減重不再挨餓

 
肥胖不是單一的結果,而是身體失衡的警訊。尋求中醫透過調整體質、改善脾胃、疏肝理氣、補腎養血等方法,達到由內而外的健康瘦身。每一種體質都有適合的調理策略,若你也在減重路上反覆失敗,不妨讓中醫師為你找出根源,設計專屬的飽足瘦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