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比體重更重要!中醫教你看體脂率與內臟脂肪的關鍵

2025/06/18

你是否曾經努力減重,體重計上的數字卻始終停滯?
你是否曾經努力減重,卻發現體重計上的數字始終停滯?又或是體重下降了,但感覺身體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中醫門診中常見到這樣的情況,許多看起來不胖的人,其實體脂率或內臟脂肪已超出標準,卻渾然不覺。

中醫減重不僅關注「體重」,也重視體脂肪的分佈、代謝運作是否順暢,這些才是真正影響健康與瘦身成果的關鍵。現代人的減重焦慮,經常把焦點放在快速瘦身、極端飲食控制或極端的追求體重下降,但這些方式真的對身體有益嗎?


體脂率與內臟脂肪的重要性


體脂率是指體內脂肪佔總體重的比例,一般來說,女性建議維持在 20–30%、男性則建議不超過 25%。

而內臟脂肪則是堆積在腹腔、包覆在肝臟、腸道等器官周圍的脂肪。內臟脂肪過多會壓迫器官、干擾代謝功能,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密切相關。


從中醫角度來看,體脂肪的過度堆積,可能是因為飲食失衡,以及體內氣血失調、代謝功能下降等根本問題。例如:水濕停滯導致代謝困難、陽氣不足造成能量轉換低效、氣滯血瘀妨礙脂肪代謝,都是常見的體內警訊。
 

不是胖才危險,瘦的人也可能脂肪超標


臨床上有一群人外表瘦、體重標準,卻體脂率或內臟脂肪明顯過高,我們稱之為「假瘦族」。這類人通常伴隨以下特徵:

 • 容易疲倦、提不起勁

 • 消化功能差,容易腹脹或便祕

 • 四肢偏瘦但腹部突出

 • 體力差、運動耐力不足

 • 體脂率達 30%、內臟脂肪指數偏高,但 BMI 正常

中醫診視這類體質時,會觀察整體氣血流通與代謝運作的協調性。

這群假瘦者常因工作壓力大、長時間久坐、三餐不定或睡眠不足,導致身體代謝機制長期處於抑制狀態。表面上看來瘦,實際上內臟與脂肪的代謝功能卻已亮起紅燈。


這樣的體質如果繼續忽視,將可能成為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減重不僅要「瘦得下」,更要「瘦得對」。
 

減脂關鍵是讓脂肪知道什麼時候該用、該儲存


很多人會誤以為減重就是「少吃多動」,但對於許多脂肪代謝困難的體質來說,純粹靠飲食控制或運動並不足夠,還可能適得其反。

中醫著重「調整節律」與「恢復代謝機制」。舉例來說:

 • 長期壓力大、睡眠品質差,會使自律神經長期在交感神經興奮狀態,影響內分泌與代謝系統運作,導致脂肪儲存過多。

 • 不當節食會造成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降低基礎代謝率,使脂肪更不容易消耗。

當身體感受到安全與穩定,才會願意啟動燃脂開關。透過作息調整、情緒釋放與飲食節奏的改善,才能真正讓脂肪進入被使用的良性循環。

換句話說,中醫減重的本質,是幫助身體「重新學會使用脂肪」,而不是強迫脂肪離開。

 

中醫特色:專屬調理,打造健康代謝


與其追求速成式瘦身,不如回到體內機制的修復與協調。

中醫對於個別體質與生活背景的差異,會透過望聞問切,辨別影響脂肪堆積的關鍵因素:


 • 是否有睡不好、焦慮緊繃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 是否因飲食不規律、脾胃虛弱導致營養吸收效率低落

 • 是否因長期經期失調、荷爾蒙波動影響脂肪代謝

 • 是否因情緒壓抑、氣血不暢導致脂肪淤積在局部區域

調理的過程以「代謝優化」為核心,搭配穴位刺激、食養建議、壓力調適與生活習慣同步調整,逐步恢復身體燃脂節奏。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易復胖,且體力、氣色、睡眠、腸胃功能都會跟著提升。

 

減重常見誤區:別讓錯誤方法破壞代謝


我們想提醒大家,以下這些在網路上常見的減重方法,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下來會損害身體代謝功能,並導致反彈:

 • 極端斷食:長期斷食會導致血糖不穩、頭暈、月經不調,還可能降低代謝率。

 • 代餐過度依賴:只喝代餐卻無法提供完整營養,容易造成脾胃功能更虛弱。

 • 跳過早餐、只吃一餐:破壞身體自然的消化節奏,長期會導致能量轉換障礙。

 • 靠大量運動硬撐:如果體內氣血不足,反而導致越動越虛、脂肪更難燃燒。


別再盲目追體重,學會看體脂率與內臟脂肪


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讓代謝有節奏、身體有力量、脂肪能自然轉換。

當你學會如何讓身體「願意」燃燒脂肪,就不用再擔心復胖或節食後的反撲。


從今天開始放下對體重數字的執著,重視「脂肪分佈」與「身體機能」,尋求中醫陪你找回真正的代謝節奏,打造輕盈、穩定、可持續的好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