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上班久站久走,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中醫談「勞倦傷脾」的真相

2025/06/18

真正有效的減重方式,是找出造成代謝卡關的原因,讓體內系統重新協調回正軌。
每天在工作中站好幾個小時、來回走動上千步,看起來活動量充足,體重卻還是卡在原地動也不動,甚至出現小腿腫脹、全身沈重、腰間肉越來越明顯的情況……這樣的身體狀態,讓許多站立工作者感到困惑與挫敗。

但對中醫來說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因為雖然外在活動量提升,但身體的內部代謝機能如果未同步運作,反而讓「越動越胖」化為現實。


長時間活動的身體,為什麼反而代謝不動了?


站一整天、走一整天,本該讓身體變輕盈,怎麼會變得更容易水腫、疲勞、變胖?這是許多如餐飲服務員、門市人員、醫療照護者在日常最常碰到的現象。

中醫將這些視為過度的體力消耗,容易讓身體的消化與運化系統產生「力不從心」的現象。因氣力過度透支,身體對於水分、養分的代謝能力就會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堆積濕氣與脂肪。

也就是說,當你身體的能量分配都拿去應付「支撐」、「走動」、「維持肌肉張力」這類消耗時,原本該用來進行代謝與排濕的功能反而被壓縮,讓整體循環出現塞車。
 

一種常見但容易忽略的體質:活動量高但代謝效能低


上述的工作者通常具備以下共通點:

 • 下半身特別容易浮腫、腫脹

 • 飯後容易腹脹、腸胃蠕動慢

 • 常常感覺「累得快、休息也恢復慢」

 • 體重變化不大,但腰圍逐漸增加

 • 舌苔偏厚、顏色偏白,容易倦怠無力

這些症狀反映出的是一種「耗能高但轉化率低」的體質,也就是說,身體雖然花了很多力氣活動,但回報的代謝效能卻很低。

這類型的人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越忙越累,越累代謝越差,越差就越瘦不下來。

 

穩定體內循環,才是減重關鍵


與其再繼續加強運動、不如讓身體真正「回到正軌」。若你發現已經出現上述現象,應轉為調整身體能量的使用與水濕處理的效率。


✅ 先補再清,讓能量重新流動


許多代謝差的體質,都是因為氣力不夠、運作無力所導致的「內部滯留」。中醫會先針對氣虛、脾弱等特點,先穩定體內的能量來源,再進一步啟動排濕與脂肪代謝。


✅ 調整腸胃吸收效率


站得多、動得多也會影響消化系統。中醫減重會特別著重腸胃功能的協調,透過飲食建議、穴位調整,讓營養真的能被吸收、被利用,而不是直接囤積成脂肪。


✅ 去除身體的「濕滯」現象


下半身浮腫、小腹鬆垮等問題,與「濕」有關。除了調整體內水分代謝外,也會搭配如薏仁、紅豆、白扁豆等溫和利濕食材,並避免攝取過多寒性與油膩食物。
 

埋線減重的核心是「喚醒內部循環」


以「站立型職業」為例,中醫師常會建議使用穴位埋線作為代謝調理的起點之一。

其目的並非單純消耗脂肪,而是透過溫和且持續性的刺激,協助身體恢復對能量與水分的掌控能力。

像是針對容易出現小腹突出、腿部沈重的族群,埋線療程會聚焦在調節脾胃與下肢循環相關的穴位,幫助:

 • 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改善「活動後反而浮腫」的現象

 • 調整消化與排便功能,減少食後脹氣、腸胃蠕動慢

 • 鞏固下半身氣血流動,避免能量滯留、代謝失衡

埋線不只是表面的雕塑調整,而是一種內在代謝的重新協調,讓久站也能瘦得有感、輕得下來。
 

代謝卡關了,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


經常站著工作的你,身體可能已經進入「高消耗、低轉換」的失衡狀態。如果只是硬撐、硬動,反而會讓脾胃更加疲弱、濕氣更難代謝,形成一種越忙越胖、越累越腫的惡性循環。

有效的減重方式,需找出造成代謝卡關的原因,讓體內系統重新協調回正軌。透過中醫的體質判斷與循環調理,能幫助你減輕體重,更能減輕身體的負擔、提升生活的舒適度。

如果你也曾經懷疑自己「是不是注定瘦不了」,請記住——當代謝順起來,瘦身這件事就會是你恢復健康節奏的自然結果。

中醫的溫和與深層,適合需要長時間勞動的工作者。給自己一個機會,從根本開始,讓你也能輕盈自如地走在健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