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壓力大就想吃甜的?這不是你的錯,是大腦在找安慰

2025/08/07

這類進食行為發生在午後疲累或深夜獨處時格外頻繁,並不是因為身體真的餓了,而是內在需要某種形式的撫慰。
走進便利商店,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排色彩繽紛的甜食;打開手機滑社群,充滿療癒風格的甜點照片吸引你的注意,再加上工作不順、心情低落、壓力難解,自制力開始下降,不小心就吃了些點心。

很多人對這樣的情緒性進食感到困擾,也常對自己失控的行為感到懊惱,不過,這種渴望背後的根源,其實有跡可循。



情緒性飢餓:壓力讓進食變成安撫反應


飢餓有兩種來源:一種來自身體的能量消耗,另一種源於心理的缺口。

心理帶來的飢餓感,經常與焦躁、空虛或疲倦有關
,這種進食反應是來自於情緒驅動,當壓力累積、焦慮升高、煩躁蔓延,腦中會傾向尋找一種快速紓解的方式,食物剛好成為一種容易取得、能即刻填補空白的選擇。

比起鹹食或澱粉,甜食帶來的反應更直接
咬下巧克力、喝一口奶茶,味覺立刻喚醒愉悅感,也讓煩躁稍微被壓過去,這樣子的進食行為發生在午後疲累或深夜獨處時格外頻繁,因為內在需要某種形式的撫慰,比起忍住不吃,理解這股衝動背後的心理語言,才更接近真正的解決辦法。
 


為什麼壓力下更愛甜?大腦正在運作一種「獎賞機制」


身體處在高壓狀態,會釋放出讓人保持警覺的激素,這些訊號讓大腦處在備戰狀態,一旦這樣的狀況持續太久,腦中會傾向尋求穩定與舒緩感,糖分剛好是能快速帶來愉悅的媒介。

甜食能刺激腦部特定區域,促進令人愉快的訊號釋出,例如帶來幸福感的激素會在吃甜點的過程中升高,這使人短暫感覺平靜與滿足,這種即時反應不只影響心情,也影響後續的選擇模式,一次甜點後的放鬆,讓腦中逐漸形成「吃甜=解除壓力」的印象,未來每次遇上緊繃時刻,大腦便主動提醒:該補充糖分了。

這是一種行為與情緒反覆互動下的自然產物這樣的迴路強化太久,身體會變得習慣用進食處理壓力,此時,甜食就變成情緒的安撫工具。
 


為什麼想吃、忍不住吃,總是交替上演?


身體長期處在壓力中,原本平衡的飲食訊號會變得混亂,有些人白天食慾低落、晚間暴食,也有人明知道剛吃飽,卻還是想打開冰箱找東西,這些看似衝突的行為,與情緒張力有很強的連動。

這些壓力逐漸影響睡眠、消化與專注力,內在的運作變得混亂,飢餓與飽足的訊號也會變得不夠明確,有時是心裡焦躁;也有可能是身體過度疲勞,想透過進食重新集中精神,這些身體訊息混合在一起,使人難以分辨真的餓還是嘴饞。

一旦這種模式變得頻繁,身體會出現體重逐漸上升、脂肪囤積、代謝變慢等狀況,這時如果只靠壓抑或節食,很難改善原本的狀態,還可能引發更多情緒波動與生理不適。
 


緩解甜食依賴感:從轉移注意力開始


在進食慾望來臨的那一刻,很難靠理性說服自己冷靜,這時試著替代選擇,讓嘴巴與大腦都有出口。

可以嘗試以紅棗茶、溫熱豆漿、黑糖薑汁等自然甘味取代精緻糖分,這些飲品溫潤順口,也能帶來安定感嘴巴獲得滿足,焦躁感自然會被稀釋,另外也能利用簡單的手部按摩方式,如輕壓手腕內側或腳背的特定位置,協助緩和情緒與慾望。

除了飲食替代外,建立固定作息、設定休息時間、安排放鬆活動,都是減緩壓力來源的方法,進食慾望減少,代表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應對能力正在修復,這樣的改變不需劇烈,從每日的細節慢慢累積,自然會發現慾望變得更好掌控。
 


飲食不需完美,只要穩定與剛剛好


進食的選擇從來都不是錯誤,也無須設立標準答案,面對壓力時,有些人選擇靜坐,有些人則透過食物讓情緒找到出口,這些行為背後都是一種自我調整,透過穩定的方式,就能與身體達成平衡。

建議可選擇在身體活動較頻繁的時段,安排主要的熱量攝取,例如早上與中午,這時代謝率相對活躍,身體也較能好好消化與運用能量,晚間進食則可略為簡化,避免太多負擔堆積,這樣的安排能維持身體機能穩定,同時減少夜晚暴食的頻率。

在調整的過程中,也可考慮搭配穴位刺激或埋線方式,協助穩定內在的生理系統,透過外部刺激幫助身體恢復平衡,能讓進食慾望不再輕易出現。
 


每一口都在傳遞訊息,也是在回應內心的需求


吃東西,是一種本能;渴望甜食,是大腦在保護自己,這種過程並不需要責備,也不需要過度控制,只要開始願意觀察自己的反應,願意試著理解為什麼會想吃,就已經踏出改善的第一步。

壓力很難完全消失,情緒也會不斷起伏讓進食變得更有意識,是對自己溫柔的一種練習,選擇什麼吃、在什麼時候吃、吃到什麼程度,每一項都是一種力量的展現,甜食可以存在,使用的方式對了,也能安心享受,不留下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