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最新綜合分析揭露:埋線與針灸減重到底能瘦多少?研究數字告訴你

2025/08/13

局部刺激穴位可活化副交感神經,幫助穩定消化吸收效率,讓能量利用更為平衡。
一、從國際研究看見成果:減重效果有數據支持


減重方式不斷演變,療程選擇也越來越多元,近年來,埋線減重與針灸減肥為許多民眾尋求體態管理時會考慮的選項有別於傳統運動飲食控制,這種以調節代謝、平衡能量運行為核心的外部刺激方法,也受到研究單位的關注。

國際期刊《Obesity Reviews》於2024年發表的系統性綜合分析,整合31篇隨機對照試驗,涵蓋人數共計2433人,針對埋線與針灸在減重領域的實際效果進行整理與比較,根據數據顯示,接受療程的族群,體重平均減少2.61公斤、腰圍縮小3.62公分,與控制組相比,在統計上呈現顯著差異。
 


二、從刺激到調整,看見減重的作用關鍵


研究團隊指出,多數療效來自對於食慾調控與脂肪代謝的調整。針對接受針灸減肥的組別,有部分研究觀察到血中的飢餓素濃度下降,同時瘦體素反應提升

飢餓素是一種會讓人感到飢餓的激素,濃度升高時,食慾也會變強;瘦體素則負責向大腦傳遞已經吃飽的訊號,訊號變強,進食慾望就會自然減弱
這兩項機制一升一降,能讓食量逐漸趨於穩定此外,局部刺激穴位可活化副交感神經,幫助穩定消化吸收效率,讓能量利用更為平衡。

至於埋線減重的研究部分,則顯示可吸收蛋白線經由特定部位植入後,持續產生微小刺激,延長穴位作用時間,平均可維持7至14天,多數研究指出此方式可穩定自律神經功能,並提升代謝調整的連續性,對於無法頻繁回診者能提供更具延展性的療效規劃。
 


三、影響成效的關鍵,在身體狀態與執行細節


雖然整體平均數據具參考性,不同身體條件的反應程度仍有顯著差異,同份綜合分析指出,反應速度快者,平均可在8至12週內達到4~5公斤的變化;反應較緩慢者,則可能低於1公斤這樣的差距來自體脂比例、生活作息配合程度、肌肉量、壓力狀態等多個因素。

例如,有些人在接受埋線減重後,雖體重變動幅度不大,但體脂率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原本肌肉量偏高或代謝偏快的族群上另一個常見情況是,體重只少了2公斤左右,但腰圍卻明顯變小超過4公分,這代表脂肪主要從腹部開始減少,身形看起來也變得更輕盈。
 


四、不同操作方式,各自發揮階段性作用


從臨床數據看來,埋線與針灸對腰腹脂肪的變化最為明確,可能與局部代謝與循環刺激有關,在療程設計上面,研究團隊發現單純針灸或單純飲食控制雖然效果明確,但採用混合型療法的組別,平均減重成果提高約1.8公斤顯示多元刺激方式的整合,可提升整體療效。

這樣的搭配方式,需根據個人體能狀況與生活安排進行規劃,不同階段可調整頻率與模式,以符合實際可行性。
 


五、不只體重變化,這些數據也能衡量療效


療效評估也不侷限在公斤數,越來越多研究以體脂率、胰島素阻抗、BMI變化、腰臀圍等綜合指標作為追蹤工具。

根據統計,體脂平均下降幅度介於2%至4%之間,BMI變化值介於減少0.9至1.8不等,代表埋線與針灸不僅能減輕體重,更有助於提升身體組成與代謝品質。


部分研究設計中,也加入主觀評估量表,如食慾強度問卷,顯示超過七成接受針灸減肥者在4週內飢餓感有感降低,這些變化不一定立刻反映在體重,但對長期體態控制極具幫助。
 


六、研究表明三種效果較明顯的人群


從研究樣本的統計分析中,可以歸納出幾個療效反應較好的族群類型。

第一類是對食物有強烈渴望、容易暴食的人,在接受穴位刺激後能更快進入穩定飲食模式;第二類是腹部脂肪集中或容易水腫的人,體型在腰圍縮小的變化上特別明顯;第三類是壓力負荷較高、情緒起伏大者,在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情況下,藉由針灸或埋線調節副交感功能,減緩緊張帶來的食慾波動與水分滯留。


針對是否適合接受療程,研究者也提出明確建議,如果有代謝偏慢、睡眠品質不佳、長期疲憊、食慾異常旺盛等特徵,可列入優先考慮對象但體重屬正常範圍、體脂偏低、已有其他慢性疾病,則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行安排。
 


七、療效有科學基礎,效果放大仍靠個人調整


在療程執行前後,應搭配身體組成分析、飲食記錄、壓力評量等工具進行追蹤,透過這些資料的整合,可進一步了解體重變化背後的真正原因部分人在療程初期體重波動不明顯,但睡眠改善、腸胃功能變順、精神狀態提振,這些變化也屬於可被觀察的療效指標。

埋線減重與針灸減肥的療程選擇,已經從單一減重功能,擴展至涵蓋生活品質提升、飲食調整配合、情緒管理等多重面向,從大量臨床研究數據可見,療程的減重效果具備可信基礎,差異存在於個人條件與執行細節透過專業團隊規劃、配合身體狀態變化動態調整,能讓療效逐步累積,並形成持久的體態優勢。
 



參考資料來源:


1. Ma Y, Zhang H, Liu J, et al. Acupuncture for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besity Reviews》, 2024.
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obr.13620

2. Zhang R, Yang H, Liu Y,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erum Leptin and Ghrelin in Obese Patients.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9.
連結: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acm.2018.0257
 

3. Wang C, Li H, Shen M, et al. Auricular acupress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for simple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dicine (Baltimore)》, 2020.
連結:https://journals.lww.com/md-journal/fulltext/2020/04170/auricular_acupressure_combined_with_acupoint.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