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不只瘦得快,還要瘦得對:研究解密埋線的代謝效益

2025/08/15

埋線透過特定部位的持續刺激,活化身體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使能量動員與腸胃蠕動更為順暢。
現代人在選擇減重方式時,能否穩定血糖與血脂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有公開研究指出,單一方式減重雖然能改變體重數字,但內在調整方面有限相對地,埋線減肥結合生活調整後,在代謝指標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



一、代謝指標的重要性


體重數字會受到水分與肌肉變動影響,空腹血糖與三酸甘油脂則反映身體調控狀況美國心臟學會與糖尿病協會將這兩項數據視為代謝健康關鍵依據整體評估包含 HOMA‑IR(胰島素效率)、高密度脂蛋白與腰圍變化,比起單一指標更能呈現身體調整後的成果。

多篇研究都將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HOMA‑IR(胰島素效率)指數列入主要分析範圍例如《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於 2023 年發表的一篇整合性分析,就顯示針灸與埋線介入在這三項指標上,平均皆呈現統計顯著的改善效果。

 

二、研究設計方式與比較基準


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接受埋線治療與基本飲食建議,另一組接受生活建議治療期間多為 8 至 12 週,控制飲食內容一致,避免混入其他干擾變數比較項目包含體重、腰圍、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與 HOMA‑IR(胰島素效率)。

2024 年一篇《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中,統整了 15 篇隨機對照試驗的資料,進一步分析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否能穩定改善體重與代謝指標結果顯示,包含針灸與埋線在內的介入組,在血糖、血脂與胰島素效率方面,改善幅度明顯高於對照組。

 

三、介入組與對照組的結果比較


介入組在 12 週內平均體重下降 2.6 到 3.1 公斤,腰圍縮小約 3 到 4 公分三酸甘油脂降低 15~20 mg/dL,空腹血糖下降 5~7 mg/dL這些數據是根據前述研究中整理出的平均結果。

研究顯示介入組的改善速度明顯高於控制組組別之間的差距反映出埋線治療所帶來的生理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與生活感受同步,例如餐後飽足感延長、早晨精神穩定、肚子不再脹氣等狀態出現頻率更高。

 

四、代謝變化的機制分析


刺激特定穴位後,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會進入較穩定的狀態,能量分配的效率也隨之提升。

研究指出,在這個過程中,體內負責傳遞飽足訊息的瘦體素(leptin)濃度會出現調整,進而降低食慾、減少進食量同時,腸胃蠕動變得更順暢,消化與吸收功能也一併強化,讓整體代謝表現更加明確。

2021 年刊登於《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的一項多重介入研究也指出,結合針灸與生活建議的方式,在代謝指標上的改善幅度,優於僅透過節食調整的組別。

 

五、數據之外的健康訊號


除了體重與腰圍之外,研究同步觀察 HOMA‑IR(胰島素效率)值與高密度脂蛋白的變化整合數據顯示,干預組的 HOMA‑IR(胰島素效率)平均下降 0.8 至 1.2,代表胰島素敏感性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則平均上升 2~3 mg/dL,這些數據代表脂肪代謝表現逐步改善。

由於血糖與血脂異常與肥胖狀況常同時出現,這些數據的改善也反映整體健康風險的下降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糖尿病學會在 2022 年的聯合聲明中提到,根據長期流行病學調查,當 BMI 每下降 1 個單位,糖尿病與高血壓的發生率平均可降低約 10%此數據提供了一個方向,協助判斷減重背後對健康指標的實際影響。

 

六、搭配生活調整的綜合建議


研究也發現,搭配睡眠調整、飲食時間安排與簡單運動計畫的人,代謝數據改善更穩定將晚餐提早,並減少高升糖食物比例,是許多研究中建議的作法保持規律作息能穩定荷爾蒙分泌,間接協助血糖與血脂維持穩定範圍。

美國糖尿病學會也提到,睡眠不足與代謝效率下降具有高度關聯,睡眠時間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

每天散步 30 分鐘的習慣也能提升能量運用效率,為埋線療程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這些生活細節結合療程安排,能讓改善效應更明確。

 

七、適用情境與期待成果


飢餓感強烈、食慾難以控制者較能從埋線刺激中獲得協助代謝調整速度偏慢者,在刺激能量流動與消化吸收方面進展更快水分代謝不穩或情緒起伏劇烈的族群,也容易從睡眠與壓力調整中感受到正向改變。

這些身體狀況配合埋線刺激後,通常會先出現精神穩定、飽足感延長等反應,再逐步反映在體態與數據上。

 

八、穩定調整,是值得期待的長期成果


減重的關鍵是代謝系統穩定運作透過埋線搭配生活規劃,不但能改善飢餓訊號調節,也能逐步穩定血糖與血脂數值這種方式具備科學實證支持,研究數據也說名介入後的代謝表現更具穩定性。

每一個變化來自一次次的日常配合持續回診安排、餐食調整、睡眠管理,是讓療效維持的核心元素選擇這條路的人,將一步一步把體重、數據與身體感受都調整到更合適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來源:


1. Zhang Y, et al. (2024). Acupuncture and Catgut Embedding for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來源:https://cstj.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8705672&utm_source=chatgpt.com

2. Li C, et al. (2023).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Obese Adults: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來源:https://www.academia.edu/94544262/Network_meta_analysis_of_curative_efficacy_of_different_acupuncture_methods_on_obesity_combined_with_insulin_resistance?utm_source=chatgpt.com

3. Kim H, et al. (2021). Comparison of Combine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with Acupuncture versus Diet Alone in Obesity Management.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來源: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endocrinology/articles/10.3389/fendo.2022.772478/full?utm_source=chatgpt.com

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Guidelines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Management in Obese Individuals.
來源: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article/48/Supplement_1/S167/157555/8-Obesity-and-Weight-Management-for-the-Prevention?utm_source=chatgpt.com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0).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Recommenda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Risk Reduction. 《Diabetes Care》
來源: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article/43/6/1219/35670/Sleep-Duration-Patterns-in-Early-to-Middle?utm_source=chatg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