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吃太快容易胖?研究證實進食速度與內臟脂肪密切相關

2025/08/22

在用餐時保持專注,感受食物的味道與口感,可以降低情緒性進食與暴食的發生機率。
一、吃得快,體脂更容易升高


進食的速度會影響身體吸收與能量利用的方式,日本廣島大學追蹤超過一千名成年人五年的數據,發現用餐速度快的人,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達到 11.6%,比慢速進食的 2.3% 高出數倍另一篇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的大型研究分析超過 59,000 名日本成年人的健康檢查數據,發現進食時間縮短的人群,腰圍與體脂比例明顯偏高,且與血糖、血壓異常的風險呈正相關。

進食過程中,胃部與腸道會釋放與飽足感相關的荷爾蒙,例如 瘦體素 與 腸泌素瘦體素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負責向大腦傳達能量已足的訊息;腸泌素則在食物進入小腸後釋放,幫助刺激消化液分泌並增強飽足感這些訊號需要大約 15~20 分鐘才會被大腦完整接收,進食速度過快時,熱量已經大量進入體內,身體還沒完全接收飽足訊息,能量就更容易轉為脂肪儲存。
 


二、速度過快讓身體容易儲存脂肪


快速吞嚥會減少食物在口腔中被分解的時間,使腸胃要在短時間內處理較大體積的食物,消化系統需要分泌更多消化液與胰島素進行處理,而胰島素濃度過高時,能量會更傾向轉化為脂肪儲存。

日本《Nutrients》期刊針對進食速度與脂肪率的研究指出,進食時間短的族群,內臟脂肪比例顯著偏高,且這種差異與每日總熱量的高低關係不大,反而與咀嚼次數與速度密切相關,荷蘭與瑞士的合作實驗也發現,延長口腔咀嚼時間,可在不減少食物種類的情況下,降低約 19% 的熱量攝取量。

長期維持高速度進食的習慣,會讓胰島素、胃飢餓素(Ghrelin)與瘦體素的分泌模式失衡,使食慾變得難以控制,增加暴食與深夜進食的可能性。
 


三、咀嚼與飽足感的關聯


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的實驗觀察,將每口食物的咀嚼次數增加到原本的兩倍,平均可以減少約 15% 的進食量,受試者表示,餐後的飽足感更明顯,且持續時間更長這與口腔在咀嚼過程中刺激三叉神經與迷走神經有關,這些神經會促進飽足相關荷爾蒙的釋放,使身體更容易感知到滿足感。

充分咀嚼還能促進唾液分泌,協助食物在進入腸胃前完成初步分解,減輕消化系統負擔,並提升腸道蠕動與營養吸收效率,這些變化都與減少脂肪累積有直接關聯。
 


四、調整進食速度的關鍵在於身體狀態


進食過快與飲食習慣、心理壓力、睡眠品質及腸胃功能狀態密切相關,精神緊張的人常會在不自覺中加快進食速度,時間一久,身體逐漸習慣於快速用餐的模式,進而影響飽足感訊號的傳遞與能量利用。

在中醫減肥的治療觀念中,進食速度與脾胃的消化吸收狀態、肝氣的疏導功能、以及自律神經的平衡都有關聯,治療時常透過針灸、埋線配合食慾管理,幫助穩定情緒與改善腸胃吸收,同時減少情緒性進食與過度饑餓感這樣的方式能讓大腦、消化系統與荷爾蒙協調反應,促進能量在身體中的合理分配,減少脂肪囤積的機會。
 


五、改善進食速度的實用方法


1. 每口咀嚼 20 次以上

有意識地增加咀嚼次數,可以延長用餐時間,讓飽足感訊號有足夠時間傳遞至大腦。

2. 放下餐具

每口吞下後將餐具放回桌面,能減少無意識地快速夾下一口的情況,讓用餐自然放慢。

3. 專注於用餐

在用餐時保持專注,感受食物的味道與口感,可以降低情緒性進食與暴食的發生機率。

4. 先喝水再用餐

餐前補充適量的水分,可以讓胃部較快產生飽足感,也能減少用餐時過量進食的機會。

5. 使用較小餐具

更換成小碗或小湯匙,能延長每口的間隔時間,無形中拉長用餐過程。

6. 規劃用餐時間

預留足夠的用餐時間,避免在時間緊迫下進食,讓身體有充裕的空間感受飽足訊號。


日常的飲食行為調整,可以與中醫療程相互結合,讓成效更穩定,針灸與埋線能協助控制食慾、調整消化功能,讓慢速進食的習慣更容易維持配合草本調理,還能在餐後促進代謝,減少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的機會,使減重過程更加順暢。
 


六、讓飲食習慣與身體調理同時進行


在體重管理中,飲食速度只是影響結果的其中一環,真正能維持理想狀態的關鍵在於,讓日常習慣與身體調理相互配合,中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代謝狀態與生活作息,規劃針灸、埋線與草本配方,協助調整食慾、改善消化吸收與能量利用。

這種內外兼顧的方式,不僅能減少多餘脂肪的累積,也能在過程中改善睡眠品質、情緒穩定度與整體活力,身體的吸收與消耗達到平衡,配合穩定的飲食行為,體重與體脂才能長期維持在健康範圍內,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


1. 日本廣島大學研究 –  https://www.time.com/5023122/eating-fast-obesity

2. 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  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8/1/e019589

3. 日本期刊《Nutrients》 –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2/12/3820

4. 荷蘭與瑞士合作實驗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3370

5. 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研究 –  https://www.jandonline.org/article/S2212-2672(13)01375-0/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