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從腸道菌到瘦身關鍵:中醫飲食與益生菌的調理觀點

2025/08/25

當日常飲食穩定支持菌群平衡,身體自然會朝向更健康、更輕盈的方向發展。
腸道菌的影響,遠超過排便功能


腸道內的菌群如同一個微型生態系,參與消化、排便,也與體重管理息息相關,國際期刊《Nature》曾刊登研究,觀察不同體型族群的腸道菌組成,發現肥胖者體內的菌群在能量提取上更加高效,進而提高脂肪儲存的比例換言之,相同的飲食內容,在不同菌群結構下,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代謝結果。

腸道菌的組成會影響能量的利用方向,部分菌群傾向將養分轉為能量消耗,另一部分則將其轉為儲存形式,菌群平衡良好時,身體更容易保持輕盈;一旦失衡,則可能出現代謝遲緩與脂肪囤積這也是中醫減重策略中重視飲食調理的原因之一,因為穩定的腸道環境,能讓身體代謝維持在良好的運作模式。

飲食養出菌群,日常選擇影響代謝

腸道菌並非固定不變,它會隨著飲食結構而調整,高糖、高油、加工度高的食品容易減少菌群多樣性,讓菌相朝向能量儲存的方向發展相反地,富含天然纖維的食材、原型穀物與發酵食品,能為腸道提供更理想的生長環境,使菌群組成更趨向支持脂肪代謝。

日常飲食中增加深色蔬菜、豆類、全穀物及含有天然發酵成分的食材,可逐步改變腸道環境,當有益菌比例提升,能量轉化的效率會變得更穩定,脂肪累積的情況也會減輕。
 

發酵飲食與中醫飲食的交集


天然發酵的食物,如味噌、酸白菜、優格、納豆等,含有豐富的益生菌與代謝產物,能幫助菌群建立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這與中醫飲食法中重視天然食材與順應季節的理念相呼應傳統飲食中經過自然發酵的食材能延長保存時間,並提升消化吸收的適應性。

中醫減重的飲食調理常以五穀雜糧、豆類、蔬菜為基礎,這些食物的纖維與天然酵素能為菌群提供穩定的養分來源,同時,依照體質特點搭配不同性質的食材,可讓腸道環境維持平衡當菌群的多樣性與穩定性提高,身體在能量利用上的效率也會隨之改善。
 

益生菌需要穩定環境才能發揮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但攝取後能否在腸道中長期存活,取決於腸道環境是否適合它們發展,單純依賴補充劑並不足以改變菌群結構,還需要透過飲食調整,為有益菌提供穩定的生存條件。

日常的飲食調理會將益生菌視為輔助的一環,重點放在調整體質與飲食內容,使菌群能夠在腸道內自然定居,這種方式能提升腸道菌的穩定性,並讓脂肪代謝的過程更加順暢選擇低糖、富含纖維與天然發酵成分的食物,可以讓補充的益生菌與原生菌群協同作用,進一步影響身體的能量分配模式。
 

穩定菌群,打造健康代謝


體重的變化除了與熱量攝取有關,也與菌群平衡密切相關,穩定的腸道環境,能讓身體將能量更多投入在代謝活動上,減少轉為脂肪儲存飲食調理在這裡扮演關鍵角色,影響消化吸收並塑造代謝走向。

中醫飲食強調以天然原型食材為主,並依據個人體質調整飲食比例,這樣的方式能逐步改變腸道菌組成,當菌群結構趨於平衡,燃脂的過程會更穩定,體態也更容易維持在理想範圍養成這種飲食習慣,能支持腸道菌瘦身,並讓整體代謝維持在健康狀態。
 

從腸道開始的減重關鍵


腸道菌的影響遠超過消化層面,它參與了能量利用與脂肪儲存的關鍵過程,結合天然發酵食物與符合體質的飲食安排,可以為菌群提供穩定的生長基礎。

中醫減重的飲食法與益生菌的應用,雖來自不同時代與文化,卻在原理上相互呼應
當日常飲食穩定支持菌群平衡,身體自然會朝向更健康、更輕盈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


1. Turnbaugh, P.J., et al. (2006).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444, 1027–1031.
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5414

2. David, L.A., et al. (2014). 《Diet rapidly and reproducibly alters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Nature, 505, 559–563.
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2820
 

3. Zhang, Q., et al. (2016).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body weight and body-mass inde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67(5), 571–580.
來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14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