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中醫減重:應酬型肥胖的體質辨證、飲食規則與生活行動卡

2025/10/01

中醫減重重要的其實並不是飲食熱量

中醫減重在乎的不是「熱量」,而是「體質」


一般減肥常說「少吃多動、計算卡路里」,但在中醫看來只是表象。中醫減重的關鍵在於:脾胃運化、肝氣疏泄與濕濁累積。
 
  • 脾胃像廚房+物流:負責把食物消化、分配。如果脾胃忙不過來,養分就變成「濕」和「痰」,轉為脂肪。
     
  • 肝像總調度:掌管節奏和情緒。晚睡、壓力大或常飲酒,都會讓肝的調度失衡,進而想吃重口味或無法消耗能量。
     
  • 濕濁像室內回潮:冰飲、油炸、重甜,會讓身體環境「潮黏悶」,體重自然不易下降。
     
因此,中醫減重不是單純少吃,而是透過調整體質與生活習慣,讓身體進入想燃燒、不想囤積的狀態。
 

三種常見體質傾向,你屬於哪一型?

 

以下是生活當中可觀察到的線索。若符合 2–3 項以上,可先以該型的日常規則嘗試調整。
 

1. 濕熱型(油甜多、整天覺得「黏」)

 

  • 口黏或口苦、臉易出油、下午想吃冰甜飲
     
  • 排便常黏膩、腰腹鬆軟或緊繃
    生活重點:清淡甘苦、少油少甜、蒸煮汆燙,並分次補充溫水。

     

2. 肝鬱型(壓力食、節律亂)

 

  • 情緒緊、常想吃重鹹重甜、報復性進食
     
  • 晚睡或日夜顛倒,飯後容易焦躁
    生活重點:固定就寢時間、飯後慢走、每天留 15 分鐘放鬆任務。

     

3. 脾虛型(消化弱、易水腫)

 

  • 早上沒胃口、怕冷、午後精神下滑
     
  • 容易水腫、排便不成形
    生活重點:溫熱好消化的餐食,三餐定時定量,少冰飲與生冷。

     

中醫減重的餐盤心法:三型三規則

 

 

濕熱型餐盤

 

  • 味與法:清淡甘苦、蒸/燙/煮,避免炸烤濃醬
     
  • 搭配:半盤綠葉菜+一拳頭菇瓜筍+掌心大小白肉/豆製品+四分之一全穀
     
  • 注意:甜飲限每週 2 次,改無糖茶或氣泡水
     

肝鬱型餐盤

 

  • 味與法:清香開胃、溫熱不燥
     
  • 搭配:餐中加入帶香氣蔬菜(九層塔、柑橘皮屑等烹調用量),幫助舒緩
     
  • 注意:固定吃飯時間,晚餐提早
     

脾虛型餐盤

 

  • 味與法:溫暖、柔和、好消化
     
  • 搭配:主食以稀粥/根莖類(小米、山藥、地瓜)+豆製品/白肉+大量軟葉菜
     
  • 注意:冰飲與生冷沙拉改在中午,晚餐以熟食為主
     

應酬型肥胖:中醫的觀點與行動卡

 

在應酬中最容易胖,因為:

 

  1. 酒精優先代謝,油與糖就被「暫存」,腰腹特別容易堆。
     
  2. 中醫認為酒偏「熱」,搭配油膩宵夜,容易形成「濕熱+痰濁」,讓肝的調度更亂。
     

應酬矩陣行動卡(前/中/後/隔日 × 體質)

 

前(出門前)

 

  • 濕熱型:喝一碗清湯+根莖小份
     
  • 肝鬱型:伸展 3 分鐘+一杯溫水
     
  • 脾虛型:小碗溫粥+豆製品,暖胃
     

中(餐桌上)

 

  • 通用:第一杯不甜、每杯酒配水、慢飲不乾杯
     
  • 濕熱型:先夾蔬菜/海鮮,炸物甜點僅三口
     
  • 肝鬱型:多聊天、拉長進食節奏
     
  • 脾虛型:多喝清湯、避冰鎮飲料
     

後(回家後)

 

  • 通用:溫水、早睡、不宵夜
     
  • 濕熱型:少量清爽蔬菜湯
     
  • 肝鬱型:呼吸放鬆 5 分鐘助眠
     
  • 脾虛型:泡腳或熱毛巾溫暖雙腳
     

隔日(恢復日)

 

  • 通用:早餐吃溫粥+蔬菜,中午前快走 20 分
     
  • 濕熱型:全天無糖飲,溫水分次小口
     
  • 肝鬱型:三餐時間固定,避免報復性飲食
     
  • 脾虛型:避免生冷與奶茶,維持溫暖飲食
     

中醫時間觀:比吃多少更重要的是何時

 

  • 起床後 30 分鐘內:喝 200–300 mL 溫水,喚醒運化
     
  • 早餐 1 小時內吃:避免上午大落差,減少嗜甜
     
  • 飯後 10–15 分鐘慢走:幫助「疏」與「降」
     
  • 晚餐與睡前保持 ≥3 小時:讓脾胃有時間收工
     
  • 固定就寢時刻:比睡多久更重要,穩住肝的調度
     

中醫式自我追蹤:三個簡單指標

 

每週固定同一天,檢查:

 

  1. 腰圍(cm):是否慢慢下降
     
  2. 甜飲/含糖酒次數(次/週):是否逐週減少
     
  3. 固定就寢率(%):一週中幾天準時睡
     
額外觀察(僅作生活參考):舌苔是否較不厚、晨起精神是否改善、是否不再覺得口黏或口苦。
 

常見迷思快速釐清

 

Q:中醫減重=喝藥就會瘦?
A:不是。中醫重點在體質與節律調整,日常習慣才是主角。


Q:應酬一喝酒就全毀?
A:不至於。維持「少糖、慢飲、配水、不宵夜」的好習慣,就能降低傷害。


Q:夏天吃冰能減重?
A:冰冷食物會讓脾胃「打冷顫」,消化變差,反而容易生濕。


Q:多流汗=去濕?
A:不完全。重點還是作息與飲食節律。

 

何時需要先諮詢醫師?

 

  • 若有糖尿病、心血管、肝膽問題、孕哺期或正在服藥
     
  • 若出現明顯異常:皮膚或眼白變黃、持續右上腹不適、下肢嚴重水腫
     
本文僅提供中醫理論視角的生活建議,有疑慮仍建議優先諮詢專業醫師。
 

立即行動清單

 

  • 晚餐提早到睡前 3 小時
     
  • 每天多 2–3 杯溫水(分次)
     
  • 一週至少 3 次 20–40 分鐘輕汗運動
     
  • 每餐先吃蔬菜與菇類,甜飲改無糖
     
  • 固定就寢時間,睡前停用 3C
     
  • 每週量一次腰圍,持續 3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