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減重帶你了解門診常見術語,一次看懂體態判讀
2025/11/12

為什麼中醫減重會用「濕、火、瘀、虛、氣、津液」這六個術語?
在中醫減重門診,有一套將身體狀態分成六個面向的分類系統,可以把體態變化和身體感受轉換成看得見、量得到、說得清楚的共同語言。使用方式:術語 → 日常觀察 → 家用量測 → 回診決策。也就是說,醫師會用六個術語來代表不同的體質現象,再對應到日常觀察項目和數據量測,最後根據這些結果來調整減重方案。
把六個術語化為「觀察點+具體數字」後,更能聚焦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例如,若某週發現「濕」的相關數值都升高,表示體內水分偏多,就會優先處理排濕問題。回診時沿用相同的觀察欄位,可以每週追蹤變化;而在家紀錄以數字呈現身體狀況(例如體內水分偏多、入睡時間變長、循環變差等等),醫師和患者看同一張表格,就能一目了然最近的重點是什麼。
中醫減重「一頁速查表」
以下整理一張中醫減重的一頁速查表,把六個術語各自對應的觀察點、家用量測方式,以及門診溝通的句型範本列出來,方便快速查閱。
| 術語 | 觀察點 | 家用量測 | 門診溝通句型範本 |
| 濕 (水濕) | 早晚體重差 下肢圍度 腳踝按壓回彈時間 |
起床、睡前各別量體重(kg) 固定位置量腳踝或小腿肚圍度(cm)及按壓回彈秒數 |
「本週〔時段〕早晚差 __kg+下肢圍度 __cm+回彈 秒,體感:。」 |
| 火 (火熱) | 入睡所需時間 靜息心率 口渴次數/口乾程度 |
入睡所需時間(分鐘) 靜息心率(安靜坐1分鐘心跳,bpm) 口渴次數或口乾程度(0–10分) |
「晚餐到入睡 __ 分鐘+靜息心率 __ bpm+口渴 __ 次+口乾 __ 分,體感:__。」 |
| 瘀 (瘀血) | 左右兩側皮膚溫度差 手指回暖速度 久坐總時長/運動後緊繃感 |
左右皮膚溫差(℃) 手指回暖到舒適(秒) 久坐時間(以30分鐘為單位計次) 運動後緊繃程度(0–10分) |
「左/右溫差 __℃+手指回暖 __ 秒+久坐合計 __ 分鐘+運動後 __ 部位緊繃 __ 分。」 |
| 虛 (虛弱) | 坐立次數 左右握力 深層睡眠時長/餐後倦感 |
1分鐘坐立次數(次) 握力(左右手各測,kg) 深層睡眠時長(小時) |
「坐立 __ 次+握力左 __kg、右 __kg+深層睡眠 __ 小時+餐後第 __ 分鐘精神 __ 分。」 |
| 氣 (氣息) | 呼吸順暢度 專注時長 每日步數 |
快走後呼吸恢復時間(秒) 連續專注時長(分鐘) 每日總步數(步) |
「快走恢復 __ 秒+專注連續 __ 分鐘+日步數 __ 步+活動狀況:__。」 |
| 津液 (體液) | 排尿次數/尿色 皮膚含水感 |
全天喝水量(ml)與排尿次數(次) 尿色等級(1–8級) 皮膚濕潤感(0–10分) |
「喝水 __ ml+排尿 __ 次(尿色 __ 級)+皮膚濕潤 __ 分。」 |
(上述速查表僅列出欄位與填寫示例,供日常自我觀察與門診溝通之用。)
中醫減重「六術語」重點判讀
以下逐一介紹「濕、火、瘀、虛、氣、津液」六個術語在減重中的觀察重點、簡單的自我量測方法,以及在門診時醫師常用的描述句型範例,幫助大家快速判讀自己的體質變化。
濕|體內水分與分配
重點判讀:「早晚體重差+下肢圍度+腳踝回彈秒數」放在一起觀察。如果這三項數字同時升高,表示體內水分偏多的機會較高,可能有水腫或水濕滯留的情形。
怎麼量:
- 體重:固定在起床後和睡前各量一次,使用同一台體重計,並穿著輕便的衣物測量。比較早晚體重即可得知差值。
- 下肢圍度:選定小腿肚或腳踝處固定位置,用皮尺貼合皮膚測量圍度。每日同一時間測量便於比較變化。
- 回彈時間:在腳內踝上方約2公分處的皮膚,用手指按壓5秒後放開,計時皮膚恢復原狀所需的秒數。秒數越長表示組織含水量越高、浮腫越明顯。
門診用語範例:
「早晚差 0.9kg + 腳踝圍度 25.1→25.6cm + 回彈 8秒,晚間站立時間拉長,隔天浮腫感明顯。」
火|代謝耗能
重點判讀:晚上最後進食到入睡之間的間隔時間、靜息心率(RHR,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數),以及口渴頻率和口乾程度,都能描繪出一個人夜間的代謝耗能和體內燥熱程度。入睡前吃太晚或吃太多、靜息心率偏高、總覺得口乾口渴,通常都代表體內「火氣」偏旺,身體在夜間產生過多熱能或處於亢奮狀態。
怎麼量:
- 入睡所需時間:從躺下準備睡覺開始計時,直到入睡的時間(可用智慧穿戴裝置自動記錄,或自行估計記錄)。這段時間越長,可能表示精神難以放鬆、體內火熱擾眠。
- 靜息心率:每天固定起床後靜坐1分鐘,量測此時每分鐘心跳次數(bpm)。靜息心率能反映基礎代謝和心臟負擔,連續觀察變化很重要。一般成人靜息心率約在60–100 bpm之間,通常越低表示心臟負荷小、身體放鬆,如果持續偏高可能意味著壓力或內熱增加。
- 口渴與口乾:記錄每天感到口渴的次數,並以0–10分給自己口乾程度評分。這可反映體內水分需求和燥熱程度,同時注意是否有半夜口乾想喝水的情形。
門診用語範例:
「晚餐後 180 分鐘入睡+靜息心率連三天 67→69→71 bpm+口乾 6 分,夜間翻來覆去、難以熟睡。」
註: 靜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指清晨醒來、全身放鬆、未進行任何運動時每分鐘的心跳數。此數值受睡眠長短、情緒、活動量和藥物等影響,長期連續紀錄才能看出趨勢變化。一般而言,靜息心率偏低代表心肺功能較佳;若持續偏高,可能與體重增加或壓力過大有關。
瘀|循環卡點與局部緊繃
重點判讀:透過皮膚溫度差和手指回暖速度來觀察周邊血液循環是否順暢,再看久坐時間和運動後肌肉緊繃度了解日常活動狀況。若左右身體兩側的皮膚溫度差異大、手指離開冷環境後回暖很慢,代表末梢循環不佳;長時間久坐加上運動後某些部位肌肉特別緊繃酸痛,可能體內有瘀滯、循環卡住的現象。
怎麼量:
- 左右皮膚溫差:使用紅外線測溫槍,在左右對稱的固定部位(如肩膀、腰部、大腿外側)以相同距離測量皮膚表面溫度,記錄左右差值。溫度較低的一側通常循環較差。
- 手指回暖速度:將手指置於較冷的環境後(例如冷水或冷空氣中)短暫停留,然後回到室溫環境,計時手指恢復溫暖舒適所需的秒數。秒數越長表示末梢血液循環越弱。
- 久坐與緊繃:每天統計自己總共久坐了多久(以每30分鐘不動算一次,累計次數乘30即總分鐘數)。同時,在運動後檢視身體各部位,有無特別緊繃或壓痛,並以0–10分評估其程度。久坐過久或運動後酸痛嚴重,都提示可能有氣滯血瘀的傾向。
門診用語範例:
「右大腿皮膚溫度比左側高 0.6℃+手指回暖 45 秒+久坐總計 240 分鐘,小腿外側緊繃 7 分。」
虛|能量供應與恢復
重點判讀:透過1分鐘坐立次數、握力來看肌力和日間能量,搭配深層睡眠時數和入睡所需時間,可以呈現一個人白天能量消耗與夜間恢復補充的狀況。如果屬於「虛」的體質,通常表現為白天體能差(坐立起蹲次數少、握力弱),晚上深度睡眠不足或入睡困難,身體恢復不夠。
怎麼量:
- 1分鐘坐立次數:找一張約45公分高的椅子,在1分鐘內反覆從坐姿站起再坐下,計算完整起立的次數。此項目反映腿部肌力和心肺耐力。
- 握力:使用握力器測量左右手握力,各測三次取最大值。握力可間接代表全身肌肉力量和虛弱程度。
- 睡眠指標:利用智能穿戴裝置記錄每晚的深層睡眠時數,以及前述的入睡時間長短。深層睡眠時間越短,代表夜間恢復能力可能不足;入睡時間過長也表示睡眠品質不佳。
「坐立 28 次+握力右手 28kg、左手 26kg+深睡僅 1.2 小時、入睡要 35 分鐘,下午明顯感到疲倦。」
備註: 一般市售的穿戴式裝置對判斷睡著/清醒的狀態記錄還算穩定,但對細分睡眠深淺的解析有限。因此解讀睡眠數據時,最好結合整晚連續的客觀資料和本人對睡眠感受的主觀回饋,才能更完整地評估休息品質。
氣|驅動與調節
重點判讀:觀察快走後的呼吸恢復時間、連續專注時長以及每日步數,可以評估身體「氣」的驅動能力和調節能力。簡單說,就是看活動後恢復得快不快、精神專注撐得久不久、每天動得夠不夠。氣足的人運動後呼吸很快平復,專注工作學習不容易分神,每天也有一定的活動量;反之則可能氣不足或氣滯。
怎麼量:
- 呼吸順暢度:進行一次短距離快走(如約10公尺)或原地快步走幾十秒,停止後計時呼吸恢復正常所需的秒數。這可反映心肺功能和氣的恢復力。
- 專注時長:選擇一項需要專心的任務,用計時器測量自己不分心連續專注的時間長度(分鐘)。時間越短表示專注和神氣維持不足。
- 每日步數:利用手機或手環等工具記錄每日總步數。每日步數太少(久坐少動)可能氣機不暢;步數適中且持續,有助於保持氣的運行。
「快走恢復 45 秒+專注連續 35 分鐘+日步數 7200 步,感覺上下樓梯比以前順暢。」
津液|濕潤度與體液分配
重點判讀:透過全天的喝水量與排尿次數、尿液顏色分級以及皮膚濕潤感這三方面,可以勾勒出身體津液(體液)狀況的概況,包括是否缺水、體內水分分布是否均衡等。如果一整天下來喝水很少、尿液顏色偏深(等級數字高)、皮膚覺得乾燥,那多半體內津液不足;反之頻繁大量飲水、尿色極淡甚至無色,可能表示飲水雖多但沒有充分被利用。
怎麼量:
- *喝水量與排尿:每天記錄喝水總量(可以將每杯換算成毫升累計)以及排尿的次數,甚至每次尿量的大致多寡。這反映體內水入與水出的大致平衡。
- 尿色級數:參考標準尿液顏色對照表,將自己每次小便的尿色對應1–8級(數字越大表示顏色越深、可能越缺水)。同時留意服用維生素、藥物或某些食物(例如甜菜根)也會影響尿色,需要一併記錄註明,以免誤判。
- 皮膚濕潤感:每天觀察皮膚(如小腿或前臂)的乾燥或滋潤程度,自我評價0–10分。也可以捏起皮膚看回彈速度來輔助判斷。分數越低表示皮膚偏乾、津液不足。
門診用語範例:
「喝水 2100 ml+排尿 7 次(尿色2–3級)+皮膚濕潤 6 分,下午開始明顯覺得口乾。」
備註: 尿液顏色可作為日常衡量補水狀況的參考依據——通常尿色越深代表越缺水。不過要注意尿液顏色也容易受飲食和維生素影響,所以在紀錄時建議附註當時的飲食、補充品情況,才能更完整解讀身體的水分平衡。
中醫減重五大評估
為了更全面掌握減重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我們將上述六術語的觀察內容,整合成五大評估:
(A)身體數字(體重、體脂、腰圍)
(B)水分
(C)能量與睡眠
(D)循環與溫度
(E)食慾與消化。
透過這五個面向的數據,可以與六術語交叉比對,找出問題的核心。
- 評估順序建議:
- 水分:先看水分相關的「早晚體重差」以及「尿色級數」,評估體內水分狀態是否正常。
- 能量與睡眠模組:接著看「靜息心率」和「深層睡眠時長」,判斷基礎代謝與恢復情況。
- 循環與溫度模組:觀察「皮膚溫差」和「手指回暖秒數」,了解末梢循環好不好。
- 綜合身體數字與消化:最後結合身體數字(體重、體脂、腰圍)和食慾消化情況(如飢餓出現時間、食後感),查看腰圍變化趨勢以及飢餓感出現的時點,綜合評估整體代謝狀態。
- 水分:先看水分相關的「早晚體重差」以及「尿色級數」,評估體內水分狀態是否正常。
- 數據整合判讀規則:
- 7天平均:將一週內每天的數據各自求平均值,用週均值來看長期走向。
- 最高/最低標記:圈出一週中數值最高的一天和最低的一天,對照當日的飲食、睡眠、活動狀況,找出造成高峰或低谷的可能原因。
- 特別狀況註記:額外標註一週內發生的特殊事件(如加班熬夜、長途旅行、生理期、感冒生病等),提供數據異常時的解釋背景。
- 7天平均:將一週內每天的數據各自求平均值,用週均值來看長期走向。
備註: 家用體脂計是利用微弱電流來估算體脂率和體內含水量的,體內水分改變會影響體脂數值準確性。因此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量測體重和體脂,用長期趨勢而非單日數值來判讀,會更準確可靠。
中醫減重門診句型模板
初次就診或每週回診時,醫師常會詢問上週的身體狀況。在中醫減重門診,我們鼓勵患者用固定的句型來清晰描述自己的變化。以下提供三種常見的溝通句型架構範例,患者可以套用這些模板來自述,讓醫師迅速抓到重點:
- 句型1:週趨勢+關鍵數字+身體感受
例:「本週早晚差平均 0.6kg,靜息心率 66→68 bpm,下午腿部緊繃分數上升。」
(說明:先總結這週整體趨勢,提供關鍵數據變化,再補充主觀感受。)
- 句型2:時段特徵+觸發狀況+自評分數
例:「晚餐至入睡間隔 150 分鐘,週四有應酬延後入睡,口乾 7 分。」
(說明:先描述明顯的時間段特徵或異常情況,解釋觸發的生活事件,最後給出自身感受的量化分數。)
- 句型3:部位差異+量測值+對應術語
例:「右大腿皮膚溫度較左側高 0.5℃,運動後緊繃 8 分,偏向『瘀』的表現。」
(說明:指出身體某部位的明顯差異,報告相關數值,並連結到相應的中醫術語來總結體質傾向。)
六、中醫減重自我紀錄表
為了配合上述觀察指標,患者也可參考我們的中醫減重自我紀錄表每日填寫,自我監測進度。紀錄表分為「週版」和「日版」兩種:
週版自我紀錄表(整合看板) – 每週填寫一次,呈現該週平均狀況和關鍵指標:
| 項目 | 單位/刻度 | 固定時間點 |
| 週均體重/腰圍 | kg/cm | 每日起床空腹稱重;腰圍於臍上兩指寬處測量 |
| 週均早晚體重差 | kg | 每日起床體重與睡前體重的差值 |
| 週均靜息心率 | bpm | 每日起床後靜坐1分鐘量心跳 |
| 週均深層睡眠 | 小時 | 每晚利用穿戴裝置記錄深層睡眠時數 |
| 週關鍵感受 Top 3 | 0–10分 | 自行設定觀察的感受項目(如口乾、緊繃、倦感等),填寫本週最高的三項分數 |
| 項目 | 單位/刻度 | 固定時間點 |
| 起床時間/入睡所需時間 | 24小時制/分鐘 | 起床時記錄/入睡前記錄 |
| 三餐時段與內容簡記 | 文字 | 每餐後5分鐘內 |
| 出現飢餓時間/飽足維持時間 | 分鐘 | 每餐後開始持續追蹤飢餓感出現及飽足感維持時間 |
| 每日步數/久坐總分鐘 | 步/分鐘 | 睡前統計全日步數與久坐累計 |
| 早晚體重/下肢圍度 | kg/cm | 起床、睡前各一次 |
| 喝水量/排尿次數/尿色 | ml/次/級 | 全天累積,睡前總結 |
| 專注時長/快走恢復時間 | 分鐘/秒 | 下午固定時段測試 |
| 精神體力分數 | 0–10分 | 早、中、晚各自評一次 |
回診 SOP
為了讓每次回診更有效率且有連續性,建議依照以下SOP進行中醫減重回診交流:
- 帶表單:回診時攜帶上週填好的「一頁速查表」以及「週版+日版自我紀錄表」。醫師透過表單可以快速了解數據變化。
- 說明最高分術語:先挑出自我評分分數最高的那個術語(也就是身體最明顯的變化面向),套用前述句型,用一句話摘要說明自己的狀況。
- 回顧一週吃/睡/動:針對紀錄表中數據的高峰日或低谷日,和醫師一起回顧當天的飲食、睡眠、活動狀況,分析哪些生活因素影響了身體指標。
- 設定下週單一行動目標:醫師和您協商訂出下週的一項具體行動目標,例如「晚餐與就寢至少間隔180分鐘」、「每工作30分鐘就起身活動30秒」或「晚上睡前兩小時內喝水不少於400ml」等等。將目標明確化,更利於執行和下次追蹤。
按照這套回診流程,患者每週都能在醫師指導下針對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持續優化,減重效果也能更加穩定持續。
參考來源
- 張仲景《金匱要略》.腎著篇
https://ctext.org/jin-gui-yao-lue/shen-zhuo/zh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Target Heart Rates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target-heart-rates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ll About Heart Rate (Pulse)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high-blood-pressure/the-facts-about-high-blood-pressure/all-about-heart-rate-pulse
- Oxford Academic – Sleep Journal (2024 Apr), zsad325
https://academic.oup.com/sleep/article/47/4/zsad325/7611163
- MDPI Sensors (2024, Vol. 24, Issue 2) – Article ID: 635
https://www.mdpi.com/1424-8220/24/2/635
- MDPI Sensors (2024, Vol. 24, Issue 20) – Article ID: 6532
https://www.mdpi.com/1424-8220/24/20/6532
- NSW Health – Urine Colour Chart
https://www.health.nsw.gov.au/environment/water/Publications/urine-colour-chart.pdf
- Healthdirect Australia – Urine colour chart
https://www.healthdirect.gov.au/urine-colour-chart
- MDPI Sensors (2022, Vol. 22, Issue 17) – Article ID: 6350
https://www.mdpi.com/1424-8220/22/17/6350
- IRBM Journal (Elsevier, 2024) – Biomedical Signal Monitorin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59031824000234
- Nutrition Journal (Elsevier, 2024) – Obesity & Metabolic Monitorin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9900724000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