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一年四季都能瘦!中醫減重的體質調理與代謝節奏全解析

2025/11/20

宜民時尚中醫教你如何在四季時節調理體質
 

冬季為什麼特別容易囤脂?


現代研究發現冬季人體脂肪合成代謝速度比平時快2~4倍,分解代謝速度則降低約10%,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中醫《黃帝內經》同樣指出「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的季節規律,意味著冬天陽氣內藏,新陳代謝隨之趨緩,皮下脂肪較易堆積。此外,冬天寒冷使人體本能增加食慾以禦寒,加上活動量減少,更助長了脂肪囤積的傾向。

中醫減重中,肥胖涉及了脾虛與痰濕體質:冬季進食過多油膩厚味又缺乏運動,容易傷脾生濕,導致水濕停聚成為脂肪。《黃帝內經》的「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就指出濕氣內盛與脾運化失常有關。因此冬季常見體重上升,其根源在於陽氣潛藏使代謝減慢,脾胃功能又受飲食影響產生痰濕,可說是內外因素共同造成。中醫建議冬天養成良好習慣來預防脂肪囤積,例如順應《內經》所述「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調整作息。也就是盡量早睡晚起、避免熬夜過度耗陽,以保存精氣、促進氣血循環,提升基本代謝與免疫力,讓寒邪不易侵入,脂肪和毒素也不易在體內堆積。

總而言之,只要了解成因並提早因應,就能為一年四季的健康體態打好基礎。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調養原則,我們可以順應四時特性來制定瘦身策略,在適當季節做適合的調理,達到順時而瘦的效果。
 

春季瘦身調理:疏肝健脾,提升陽氣


春天萬物復甦、陽氣初升,是調理身體、加速代謝的黃金時機。俗話說「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並非沒有道理:相較其它季節,春季新陳代謝較快、氣血流暢,減重成果更容易維持且不易反彈。從中醫角度看,春季屬木、應肝,陽氣升發帶動肝木疏泄與脾土運化,非常有利於開始減重計畫。若能把握春天代謝啟動的關鍵點,配合飲食調控和適度運動,不僅減重效率更高,還能同步調整體質、增強正氣。以下是春季中醫減重的調養重點:

 
  • 調養方向:著重疏肝解鬱與健脾利濕。春天肝氣條達則代謝順暢,可透過按摩太衝穴等方式舒緩肝鬱,幫助體內氣機流動;同時顧護脾胃運化,防止濕氣積存妨礙減重成效。
     

  • 飲食建議:宜多食用當季的新鮮蔬菜水果,增加纖維攝取,飲食以清淡溫和為主,溫陽健脾、疏肝理氣。例如春天適合吃韭菜、蔥薑等辛溫發散食材來助陽氣生發,也可適量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藍等)來養肝。應減少生冷寒涼食物(如冰品、生菜沙拉),以免影響脾胃功能而生成濕濁。早春時節仍偏冷,可酌加薑母茶、紅棗桂圓茶等暖身飲品以驅寒助代謝。
     

  • 生活作息:依《內經》所述夜臥早起,廣步於庭的養生之道,建議春季晚睡早起讓陽氣更充沛,日出後至戶外散步舒展筋骨,親近大自然以舒肝理氣。保持規律運動習慣,每週至少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搭配伸展或太極等舒緩運動,有助於促進脂肪燃燒和提高基礎代謝。同時保持心情舒暢,春日萬物生機盎然,順應時節放鬆心情有助於減少情緒性進食,讓減重更輕鬆。
     

夏季瘦身調理:清熱利濕,善用陽氣

夏天屬火、應心,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代謝最快的季節,被譽為燃脂的黃金期。很多人感覺夏天食量不變但體重較容易下降,正是因為盛夏陽熱充足,人體汗出較多、熱量消耗較大。中醫減重強調應善加利用此時加速燃脂,同時注意預防夏季常見的濕熱困阻問題。夏季氣候炎熱潮濕,人體容易形成濕熱體質而導致水腫肥胖。為避免「苦夏」變成發胖的誘因,我們在夏天需要調整飲食起居來清熱祛濕、保護脾胃。以下是夏季瘦身的重點提示:

 
  • 調養方向:注重養心安神與清熱利濕。盛夏心火偏旺,容易汗多心煩,應適當靜心養神,保持睡眠充足以養心陰。同時透過食療與生活習慣祛除體內濕熱,防止暑濕困擾脾胃。可適度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來健脾和胃,提升運化功能,避免脂肪囤積。
     

  • 飲食建議:強調清熱解暑、健脾除濕。多補充水分,多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例如綠豆、冬瓜、苦瓜、絲瓜等,這些食材有助於加速代謝、排除濕熱,讓身體清爽瘦身。同時可攝取性質偏涼但不生冷的蔬果,如黃瓜、番茄、奇異果等,既補充維生素又不至於傷脾胃。儘量少吃冰冷飲料和冰品,貪圖一時涼爽可能損傷脾陽,反而讓濕氣積聚,造成食慾不振卻發胖(中醫稱「濕胖」現象)。夏季飲食宜少油少辣,避免燥熱厚味,加強清淡高纖維膳食,必要時飯後可飲用陳皮荷葉茶、決明子茶等中藥茶飲幫助消化、降脂排油。
     

  • 生活作息: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則,但也要注意避免炎熱時段的戶外活動,防止中暑傷津。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運動,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中醫認為適量運動能活絡氣血、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與毒素,達到瘦身效果。夏天出汗較多,運動後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維持身體水液平衡。日常可以利用午休短暫寧神養心,減少情緒躁動。總之,夏季重在把握高代謝優勢,加強排汗燃脂,同時顧護脾胃不受濕熱侵擾,為健康瘦身加分。
     

秋季瘦身調理:養陰潤燥,穩定體重

秋天暑熱漸退、氣候乾燥,人體的新陳代謝開始趨於收斂平緩。此時屬金、應肺,中醫養生講究秋冬養陰,意指秋季要養護陰津、防止燥邪傷身。對於減重而言,秋天是維持體重、預防復胖的關鍵期。很多人在夏季瘦身有成,但一到秋天食慾大開又復胖,其實與季節轉換息息相關:秋令乾燥容易傷肺津,使人口乾想吃潤喉滋陰的食物,加之民間有「貼秋膘」進補的習俗,如果不加節制,體重便會回升。中醫提醒大家應平穩情緒、適度收斂飲食,同時為冬季調養提前做好準備。秋季瘦身的原則在於潤燥養陰與收斂內斂並重:既要避免因燥邪傷津導致代謝變慢,也要防止放縱食慾使夏天的減重成果付諸東流。調理重點如下:

 
  • 調養方向:注重滋陰潤燥,同時收斂養氣。秋季肺金當令,宜養肺陰、提升免疫力以適應氣候轉變。可多做深呼吸和溫和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以促進肺氣宣發,又避免過度激烈運動耗傷陰津。情緒上力求穩定安寧,中醫認為秋日肅殺之氣易使人憂鬱悲秋,情志調養上宜保持樂觀開朗,避免憂思過度傷肺氣。
     

  • 飲食建議:秋天飲食以潤燥滋陰為主,選擇養肺的食材。同時控制總熱量,防止體重反彈。可多食白色食物以潤肺,如梨子、蓮藕、百合、銀耳、山藥等,這些食材能補充水分、滋潤肺燥,有助維持代謝平衡。適當增加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魚肉、豆製品等),提升飽足感並防止肌肉流失。避免過食辛辣燥熱之品(辣椒、烤炸物)以及過甜過膩的進補食品,以免生內熱或產生痰濕,使秋膘悄悄堆積。可飲用潤燥生津的花茶如菊花枸杞茶、桑菊飲等,既清肝明目又潤肺止咳,幫助身體排出夏季殘留的火熱。
     

  • 生活作息:按照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養生原則,建議比夏季提早就寢、早起活動。夜間氣溫轉涼要注意保暖,睡眠時避免直吹冷氣以防著涼傷肺。保持規律運動非常重要,初秋天氣宜人,可繼續每週保持3~4天中等強度運動,到了深秋代謝趨緩時也不要完全懶散,可適度減少運動量但維持習慣,防止體重回升。同時開始酌情進補但不宜過頭,根據自身體質在中醫師指導下補充溫潤的食補(如葛根薏仁粥滋陰去濕),為冬季的來臨做好體質調整。秋季的平穩過渡有助於冬季減重計畫順利銜接,達到一年四季持續健康控重的目標。
     

冬季瘦身調理:補腎養陽,調養體質

冬天屬水、應腎,是一年中陽氣潛藏、萬物閉藏的季節。《黃帝內經》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因此冬季不宜強求快速減重,重點在於養精蓄銳、調整體質,為來年的瘦身打好基礎。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如果冬天不注意保養精氣、任意耗散陽氣,來春容易生病。同理,冬天若能合理調養,既可避免脂肪過度囤積,又能增強正氣,讓身體健康過冬不生病。冬季減重策略應圍繞溫陽補腎展開,一方面提升身體代謝熱量的能力,另一方面祛除阻滯代謝的因素(寒邪與痰濕)。以下是冬季調理的建議:

 
  • 調養方向:以補腎助陽為核心,同時溫經散寒、活絡氣血。冬季腎陽伏藏,可在中醫師指導下採取溫補腎陽的療法,如適度艾灸關元、命門等保健要穴,以增強體內陽氣。透過藥膳進補時,遵循個人體質進行:腎陽虛、畏寒肢冷者可溫補助陽;陰虛內熱者則當滋陰潛陽,切忌亂用溫熱補品。總之,冬天調養講究固護陽氣與培養腎精並重,平衡機體陰陽才能為減重創造良好內環境。
     

  • 飲食建議:冬季飲食宜溫熱為主、適當進補,同時控制分量以免熱量過剩。可多食用溫性食材如薑、蔥、蒜、辣椒適量入菜,以助陽散寒;蛋白質方面選擇溫熱性的肉類如羊肉、雞肉或魚湯進補,提高身體熱量產生和免疫力。但要注意烹調不宜過於油膩,用燉煮方式代替煎炸,減少油脂攝取。天冷時很多人喜歡火鍋進補,建議湯底清淡少鹽,搭配高纖蔬菜和菇類以均衡營養。飯後可飲用溫熱的養生茶飲如肉桂紅棗茶、當歸生薑茶,既助消化又驅寒暖身。堅持不宵夜、不過量飲酒,因為夜晚陽氣潛藏時暴飲暴食最易形成脂肪囤積於臟腑。
     

  • 生活作息:遵從冬季早睡晚起的原則,保證充足睡眠以養護陽氣。天寒戶外活動相對減少,但不能完全不運動。中醫觀點認為冬天適度運動能促進氣血運行,反而有利於控制體重。事實上,寒冷環境下運動時肌肉產熱顫抖,也會額外消耗熱量,冬季運動所燃燒的卡路里比夏天更多,堪稱去除脂肪的好時節。因此別因天冷就整日懶散,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例如室內瑜伽、重量訓練或快走等,每週保持3次以上,提高基礎代謝避免冬季變胖。同時注意防寒保暖,運動後出汗要及時擦乾並穿好保暖衣物,防止受寒。冬季還可以利用熱水泡腳、熱敷腰膝等方法改善末梢循環,輔助減少水腫。若有條件,結合中醫減重療程如針灸埋線、中藥調理等,能更有效調整體質。


總結,冬季減重重在「養」而不在「減」,通過調養身心蓄積健康本錢,春天再順勢而為加速燃脂,就能事半功倍地實現一年四季的健康享瘦。

 

參考來源

 
  1.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古籍原文。
    網址:https://ctext.org/huangdi-neijing/suwen-si-qi-tiao-shen-da-lun/zh

     

  2.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資料來源:國學大師資料庫(Guoxue123),古籍原文。
    網址:https://www.guoxue123.com/yixue/01/002/034.htm
     

  3.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古籍原文。
    網址: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